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说话要看对象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葛亮的副手,一同担负托孤重任。这一方面是让李严做个见证人,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刘备用人多多益善的思想,并不是让李严牵制诸葛亮。

    因为刘备既然对诸葛亮说出你可以自己当皇帝的一番话,再加上三个儿子都要父事诸葛亮,如果诸葛亮真的要篡位,那根本就是神仙都拦不住的事情,李严也就只能低下脑袋乖乖听话,否则大好脑袋肯定要搬家。

    但偏偏就有人要说刘备是安排李严牵制诸葛亮,还说李严后来被罢官是诸葛亮存心要夺权。

    日后诸葛亮与李严闹矛盾,主要责任毫无疑问是在李严身上。这个问题,我就不多费口舌了。

    需要指出的是,退一万步来讲,即使诸葛亮存心要全面掌权,也不必过多地指责他。

    因为在一个专制时代,管理国家主要靠人治,谁要想干一番大事,必须首先掌握权力。

    商鞅变法成功,是因为秦孝公大力支持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一死,新法全被废除。张居正能够推行一条鞭法,是因为大权在握。这样的例子,就不需要多举了。

    因此,分析历史评价古人,不应该过多地看他是不是存心掌权,重要的是看他掌权后做了什么——是利用国家公权力中饱私囊、满足个人欲望,还是一心为国为民、尽心尽力!

    诸葛亮主掌蜀汉大权十多年,日后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家无余财!

    够了,足够了!

    诸葛亮终究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。

    虽然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,但他已经尽心尽力了。

    蜀汉之所以坚持北伐,当然不是转移内部矛盾。放在今天的时代,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是比较可行的一招,但放在诸葛亮那个时代,这完全就是扯淡。

    因为要转移内部矛盾,至少需要三个必备条件:一要宣传机器足够强大用来引导舆论,二要通信技术足够发达用来随时掌握各方动态,三要交通手段足够先进,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能立即赶回老巢稳住局势。

    从成都到渭水要走好几个月的三国时代,想靠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,几乎就是痴人说梦,领导长期不在家,后方可能已变天。君不见日后的曹芳带着曹爽兄弟去给他爹上了一趟坟,回来就被司马懿夺了兵权,灭了曹爽三族。内部矛盾过大,领导哪敢外出?

    诸葛亮能够亲自率兵北伐,恰恰是蜀汉政权内部安定团结的明证。

    蜀汉北伐是势在必行。因为蜀汉以继承大汉江山为号召,如果偏安一隅,迟早要失去人心;同时蜀汉地盘在三国中间最小,如果不思进取,被大国吞并是实力决定的必然趋势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蜀汉不北伐只能亡国,北伐还有一线生机。

    但这生机也仅仅是一线而已。之所以出现三国并立的局面,就因为三方实力接近,互相制衡,要经过一个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,才能打破平衡。

    诸葛亮北伐时,三国还处在实力相对接近的阶段,加上他军事谋略并不十分突出,多用正兵而少用奇谋,所以最终劳师无功。

    于是,又有不少人批评诸葛亮不会打仗。事实上,打仗虽然不是诸葛亮的长项,但诸葛亮知兵的名头绝对不是靠忽悠得来的。虽然诸葛亮在刘备时代主要主持后勤工作,领兵打仗的机会并不多,但他能在北伐时想打就打,想走就走,胜多败少,损失较小,斩杀曹魏大将张郃、王双等人,把司马懿打得不敢出战,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水平,至少不在司马懿父子之下。

    后世如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李世民与李靖君臣,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    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,战争并不必然导致人民生活的苦难,尤其是对外战争,统一战争。

    人口,在古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。据不完全统计(主要是因为乱世之中,逃亡人口和隶属于豪强地主的附籍人口很难统计),章武元年至蜀汉灭亡时,蜀汉人口四十年间增长了20%,户数增长了40%,遥遥领先于魏、吴两国。

    我们知道,人口的增长,具有滞后性的特点,蜀汉后期人口统计数字的上升,必然离不开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础。而前期治理内政的,正是诸葛亮,同一时期蜀汉还几次发动统一战争,却没有导致国内人民的生活艰难。

    相反,蜀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,君主昏庸无能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,员工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日子,朝廷没有人敢说真话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(主暗而不知其过,臣下容身以求免罪,入其朝不闻正言,经其野民皆菜色),完全是一片亡国景象。

    在一个政治腐败的国度,不论有没有庞大的军费开支,财政收入同样是不够用的——因为贪官污吏的欲望是个无底洞,永远也不会有填满的那一天。即使军费开支省了下来,也肯定不会省到老百姓头上,而是省到了贪官污吏的口袋中。

    历史告诉我们,政治腐败,失去民心,远远比对外战争可怕得多。

    四十年后的蜀汉之亡,绝不是亡于所谓的穷兵黩武。


说话要看对象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